1988年秋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颤巍巍地走下飞机舷梯,踏上这片暌违四十载的故土。这位78岁的长者名叫胡秋原,1910年生于湖北黄陂一个书香门第,1951年赴台定居。此刻他站在北京机场,望着眼前既熟悉又陌生的景象,不禁老泪纵横。
这次看似寻常的探亲之旅,实则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使命。作为首位公开访问大陆的台湾政界高层人士,胡秋原此行肩负着为两岸关系破冰的重任。机场外,热情的群众拉起热烈欢迎台湾同胞的红色横幅,却让老人心头一紧:我本就是黄陂人,何来'同胞'之说?这让他想起贺知章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,不禁感慨万千。
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,胡秋原与邓颖超的会面格外动人。两位耄耋老人双手紧握,邓颖超亲切地说:恩来生前常提起您啊!他们追忆抗战时期同在国民参政会共事的往事,畅谈两岸统一的愿景。胡秋原注意到,邓大姐虽已年迈,但谈及祖国统一时眼中仍闪烁着坚定的光芒。
展开剩余71%然而在台湾岛内,这场会面却掀起轩然大波。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勃然大怒,立即召开紧急会议。在充斥着斥责声的会议室里,有人拍案而起:这是公然背叛!最终,国民党中常会以违反党纪为由,宣布开除胡秋原党籍。更令人心惊的是,某些激进分子甚至叫嚣要对其处以极刑。
面对压力,胡秋原在记者会上掷地有声:两岸同属一个中国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即便被开除党籍,只要中华民族还需要我,我愿为统一大业鞠躬尽瘁!次年,他发起成立中国统一联盟,团结岛内爱国人士共同推动两岸交流。
这位爱国志士的赤子之心,早在1945年就显露无遗。当时美苏英三国密谋《雅尔塔协定》,企图迫使国民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。得知消息后,胡秋原连夜撰写万言书,分送蒋介石、外交部长王世杰等人。他在文中痛陈:祖宗疆土,当以死守,不可以尺寸与人!这番义举虽导致他被撤去要职,却彰显了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立场。
胡秋原的爱国情怀源于抗战时期的深刻体悟。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,正在日本留学的他毅然放弃学业回国,以笔为枪投身抗日救亡运动。他主编的《中华杂志》成为宣传抗日的重要阵地,那些犀利的社论让日伪政权又恨又怕。正是这段经历,让他深刻认识到:只有民族团结,才能抵御外侮。
1989年深秋,83岁的胡秋原再次来到北京。当他得知邓颖超逝世的噩耗,执意抱病前往吊唁。在八宝山革命公墓,老人戴着氧气面罩,向老友作最后告别。雪花飘落在他斑白的鬓角,却无法冷却那颗炽热的赤子之心。正如他常说的那样:海峡隔不断血脉亲情,挡不住统一大势。
这位世纪老人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。从抗战烽火中的慷慨激昂,到两岸对峙时的睿智斡旋,再到晚年仍心系统一的执着坚守,胡秋原就像一座灯塔,照亮着两岸同胞的心灵归途。
发布于:天津市